青煙威膠東半島鄉村振興培訓基地
發布日期:2021-10-13 點擊次數:0次青煙威膠東半島鄉村振興培訓基地
青煙威膠東培訓基地
——基層黨建、港城聯動、產業轉型培訓專題
點擊查看→【農村基層黨建專題課程】
點擊查看→【港城聯動培訓專題】
點此查看→【非公黨建培訓專題】
煙臺篇
為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去年以來,各地積極探索村黨支部領辦創辦股份合作社,通過將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同合作社市場優勢、生產優勢雙向融合,有效激活了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力,提升了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助推了鄉村振興。
棲霞市亭口鎮衣家村衣家村黨支部帶領成立“一點園”果蔬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有52戶村民入股,到現在10戶戶口不在村里但參與合作社勞動的村民也入了股。與其他村的合作社不同,衣家村采用“勞動力入股”的合作社運作模式。當地山地多,基本上沒有平地,無法進行集約化、規?;洜I,所以沒有采取土地入股形式,土地還是老百姓自己的,勞動積極性高,合作社給村民提供水、電、化肥等生產性服務,向村民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村民可以通過參加集體勞動賺取‘工票’,這樣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村民憑參加集體勞動的多少獲得股份,有效破解了村里“無錢辦事、無人干活”的難題。
棲霞市蛇窩泊鎮東院頭村是煙臺市第一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村莊,共319戶、854人,黨員44名,“兩委”成員5人,耕地2000多畝,果園1900多畝。2013年,村黨支部領辦成立煙臺市首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先后建設5處蘋果示范園、1處苗木基地,引進3家配套企業,村集體經濟由小變大、從無到有,走出一條集體經濟“空殼村”的蝶變之路。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3萬元,村集體收入達92萬元。
蓬萊市木蘭溝木蘭溝村位于大辛店鎮東南部,背靠道教名山丘山,東臨丘山水庫,自然風光優美,道家文化底蘊深厚。共有村民121戶、330人,耕地640畝,是首批“蓬萊美麗鄉村”。該村以“打造具有膠東特色的國際旅游村”為目標,充分發揮優美的自然風光、得天獨厚的優質釀酒葡萄產業優勢,吸引國內外客商投資建設葡萄酒堡和優質葡萄基地,開發“葡萄美酒+休閑度假”特色旅游產品,形成了歐式酒堡與中國北方田園風光和諧統一的村莊風情。該村先后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對村莊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功能布局,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對民居建筑風格進行改造,對村主路全部進行硬化,實現垃圾一體化處理和廁所水沖式三格化處理。按照“十室一廳一大院三超市”的標準,建設村民文化活動和社會服務中心。
長島縣南隍城村南隍城村所處南隍城島位于廟島群島北端,地處膠遼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隸屬于長島縣南隍城鄉管轄,擁有特殊的區域位置、豐厚的資源優勢和獨特的海島文化。近年來,南隍城村因地制宜,堅持走海島特色的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著力改善民生質量,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得到較好保障。當前,正以促進海島增長極加速崛起,打造全縣全市北方海洋開發橋頭堡為目標,發揮優勢,苦干實干,為長島縣中國北方生態旅游度假島建設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蓬萊市南曲家村南曲家村位于大柳行鎮政府駐地東2公里處,區位優勢明顯,旅游資源豐富。該村依托黃金河度假村進行資源整合,打造集生態、觀光于一體的新農村。村兩委以東尾礦庫開發治理為基礎,規劃投資780萬元,建設釋迦牟尼噴泉、草原風情蒙古包、三面觀音廣場、彌勒銅像和瓜果采摘園等5處特色景觀。同時投資修建黃金河度假村連接景區的過河索橋,將黃金河度假村、南曲家村和景區三者連成一體,真正讓南曲家村成為一個集吃、住、游為一體的美麗鄉村。
招遠市阜山鎮九曲蔣家村蔣家村始終堅持“以金興村,生態立村,人才強村,富民安村”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休閑觀光農業開發建設項目、黃金民俗文化旅游項目、濱海旅游產業開發建設項目三個特色板塊。休閑觀光農業開發建設項目:一是對5000畝山巒合理規劃,包括干雜果、經濟林,風景觀賞林、采摘林的改造與提升。栽植苗木500萬棵。完成了南夼別墅區、文化公園、龍王廟、釣魚臺、迎賓閣和楸樹洼水庫等景點的基建工程。二是實現復墾造地3000畝,現已實際投資2億多元,造田1200余畝。
招遠市玲瓏鎮歐家夼村歐家夼村坐落在著名的生態旅游區——羅山國家森林公園前懷,980戶。全村糧田面積1300畝,果園面積700畝,山巒面積15000畝。元至元年間,戴姓由棲霞遷此定居,取名戴家溝。明永樂年間,歐姓由山西洪洞縣徙此,戴姓徙絕,易名歐家夼。嘉靖、萬歷年間,蘭、張姓分別由招城北關、黃縣下丁家遷入。清康熙年間,魏姓由蓬萊魏家溝入居,村名沿之。依托國家森林公園的獨特優勢,村莊形成了集綠色山莊、果蔬采摘、休閑養生、商貿流通、文化藝術、偉人瞻仰、黃金開采示范、農家體驗、影視拍攝、宗教文化等十大功能區于一體的旅游度假勝地。旅游專線直通本村,轄區中英文標識、公共休息等設施齊全,服務人員持證上崗。
萊州市小草溝村小草溝村位于山東省萊州市郭家店鎮駐地西2公里,距萊州市區僅二十分鐘車程,距青島也不過八十分鐘的路程,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耕地面積1200余畝,山嵐面積2000多畝,共252戶,595人。近年來,該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展農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村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該村曾先后獲得山東省級“文明單位”“山東省旅游特色村”“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煙臺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2015年,被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授予“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2019年獲“陽光信用示范村”稱號。
萊州市朱橋鎮史家村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莊,很長時間內并沒有嘗到“靠山吃山”的甜頭。雖然有種植果蔬的傳統,但經營上的“各自為戰”,使得規模效益差,總是“看天吃飯”,長期以來村民收入無法得到保障。為解決這個發展問題,史家村采用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了萊州市沙窩窩果蔬專業合作社,發動37戶村民入社,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合作社成立半年后,看到成果的村民們有了信心,131戶農戶積極入社。如此一來,占整個村莊52%的農戶都加入了合作社。在黨支部與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史家村的果蔬種植產業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
青島篇
萊西市圍繞深化拓展“萊西經驗”,堅持統籌平穩推進、多部門協調聯動、考核督查倒逼等方式,開展優化村莊建制工作,依法有序合并社區內原行政村的村民委員會,設立大社區村民委員會,破解農村空心化、土地經營分散、基層治理乏力困局,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萊西市出臺了《關于推進整建制土地規模流轉的實施意見》,大力推行“黨組織+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土地運營模式,在馬連莊鎮等7個鎮街試點整村、整鎮土地流轉。在給每個試點鎮注入500萬元啟動資金的基礎上,每年安排專項資金600萬元對整建制土地流轉工作進行獎勵,設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500萬元確保土地流轉安全。目前已有14個村莊流轉面積達70%以上,基本實現整建制村土地流轉。全市土地規模經營面積66.6萬畝,比重達62.2%;土地規模流轉面積60.5萬畝,比重達56.5%。
藍村鎮扎實推進“頭雁”工程,公開遴選三名支部書記,充實到村莊,夯實基層“班子”力量;創新強弱幫扶模式,由強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社區黨委副書記,定向分管弱村班子提升和村莊發展工作,并對村莊議事決策進行把關定舵。堅持黨建引領,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發展,注重在農業產業鏈上建強黨組織,以基層黨組織引路、新型農業產業鋪路、黨員干部示范帶路,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健康發展,帶領群眾共同走上致富路。深入村莊、企業開展調研,扎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黨員隊伍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抓好非公黨建工作,打造非公企業黨建示范點。
堅持探索推行“黨建 合作社 農戶”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注重發揮村級黨組織和黨員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先鋒引領作用,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農民合作社理事長,村“兩委”其他成員、“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黨員致富帶頭人參與生產經營管理,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農民富在產業鏈,走出了一條加強基層組織、推動產業發展、促進富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古城村黨支部領辦的春秋永旺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土豆、生姜、小麥等當季蔬菜和糧食。為緩解種糧大戶發展過程中的用地難矛盾,鎮經管審計中心又協助3家種植大戶注冊了家庭農場,同時做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實現多點開花。
東辛城村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成立青島益東蔬菜專業合作社,積極實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一體化發展模式,吸引村民入社65人,先后整合了村集體、黨員經濟能人、貧困戶、龍頭公司等資源,推動產業發展、集體增收、農民致富,實現了“1+1+1>3”的疊加效應,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青島李滄區針對黨組織覆蓋難、活動開展難、黨建資源缺乏等成為“樓宇黨建”的三大難題,成立“綜合黨委”。位于李滄區的青島—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是李滄區數字經濟平臺,匯聚了青島一批創新能力強的互聯網精英企業,目前有102家企業入駐,員工總數近2000人。黨建已成為非公企業發展的“紅色引擎”。
威海篇
澤頭鎮峰山村、北莊村為試點,在村級成立資產合作社、土地合作社以及置業合作社三大合作社,推行“資源變成資產、資金變成股金、農民變成股東”的“三變”改革,資源變成資產、資金變成股金、農民變成股東,圍繞“三變”改革,大力推進“黨支部+合作社”的經營模式,使集體獲得了收益、村民拿到了分紅。
尋山街道迎駕新村遠遠看上去是一大片櫻花、石楠等綠化苗木。年初和沿海強村一起敲定的項目,采取‘企業幫扶+強村支持+財政補貼’方式,設立200萬元發展基金,種植了500畝的苗木基地,至少可以分得30萬元的收益。這樣的場景只是榮成推行強弱聯建模式以來的一個縮影。榮成市內陸村與沿海村并存,沿海村有發展資金但缺乏土地,內陸村土地資源豐富但沒有啟動資金,為破解這一困境,已有71個村結成33個“強弱幫帶”對子,從村莊建制優化入手,以村村合并為主,把戶數少、矛盾多、班子軟、經濟差的小村、弱村并入周邊大村強村,逐步引導其向中心村聚集。把資源、人才等集中起來,改善村莊環境、發展集體經濟,實現以強帶弱,抱團發展總目標。
滕家鎮在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農業方面,已引導東灘等17個村成立了集體領辦合作社。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土地規模流轉和特色種植相結合,是滕家鎮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洜I的模式。該鎮還陸續引進了3個千畝特色規模種植基地——1300畝芋頭種植基地、1300畝安丘大姜種植基地以及千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
培訓內容詳情請撥打4006677603咨詢。